每个人所爱风景都不一样。所谓旅行必去地点,常是误导。之前跟户外团体关系特别近,西藏简直是必去之地,流行程度就跟现在找工作问是否本科毕业一样。而我个人最爱沙漠系列,比如塔卡拉玛干,强烈的死亡气息。 虽然一直对西藏无感,但去新疆旅行时候,终于顺路去了西藏。去了拉萨,也在阿里骑单车,也看了湖,去了庙宇,总之拍了很多好看照片。终于了了心事了。再有人说灵魂旅行之类,我也回一句,嗯嗯,西藏不错的,我也觉得。 然后对方闭嘴,我们聊别的。世界终于清静了。真的 到喜欢的人的家乡旅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? 我没有去过喜欢的人的家乡,只有去找过喜欢的人。 那是大四下学期。她在重庆解放碑当义工,问我什么时候去找她,我说那周末吧。于是就约定在了周末。 她说让我帮她背点书回来,我就背上了我那个破书包,然后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(那时候还没有地铁)到了解放碑等她。 很想给她买朵花,但又怕她过会儿找不到我…匆匆地去附近看了下,没有找到花店,在我回来的时候,就看她一个人在那里等我,现在想起来……(此处省略) 她给了我一大包书,背着有点重,但是我很开心。约好了去看3D《疯狂的原始人》,就一起坐车去了某个地方,还买了一大包吃的,但是没有排场。于是两人就找了一个地方坐着,她说我们这样坐着聊聊就感觉非常好。 接近中午了,她有些饿,就去一家店点了一份套餐。我就坐在她对面,看着她吃完,感觉她真的好能吃。哈哈哈哈哈 回到解放碑,看到有排场,两人就一起看了场电影。 出来之后两人就一起坐着聊天,听她的心事儿。在我面前,哭也毫不顾忌,我只管听,给她递纸巾。
在吃货辈出的宋代,苏轼的那句“恣看收网出银刀”将捕刀的场景描绘的现场感十足。在《和文与可洋川园池诗》中,苏轼更是写道:“还有江南风物否,桃花流水鮆鱼肥。”
不过,真要说起刀鱼味美,还是清代美食家研究的最为透彻。李渔说,食鲥鲟易腻,但刀鱼“则愈甘,至果腹而不释手”。刀鱼多刺易卡喉,全身的刺有上千根之多。袁枚在《随园食单》中提供了两种去刺方法:一是“用极快刀刮取鱼片,用钳抽去其刺”,二是“快刀将鱼背斜切之,使碎骨尽断,再下锅煎黄……临食时竟不知有骨”。
而且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鱼!头!也!很!美!味!老板笑意盈盈打趣道,要知道在崇明的老话里头就有讲道,宁可丢掉老祖宗的房子,也不愿意放弃只有瘦骨的刀鱼头,尽言其美味。市场上,一般把刀鱼分成大刀(3两以上)、中刀(2两5左右)、小刀(2两)、毛刀(2两以下)4个等级。我们朵颐的这盆2两6左右的中刀已经是上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