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碳器是水处理系统中用于去除水中游离二氧化碳(CO?)的关键设备,其核心作用是降低水中碳酸浓度,减轻后续处理单元(如离子交换器、反渗透系统)的负荷,提升水质稳定性。以下从工作原理、结构组成、性能特点、应用场景及运行维护等方面详细介绍:
除碳器的工作基于 **“气液平衡与亨利定律”**:在一定温度下,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该气体在气相中的分压成正比。通过向水中通入大量空气(或惰性气体),降低气相中 CO?的分压,使水中游离 CO?向气相转移,从而被带出系统。具体过程如下:
-
进水分布:含 CO?的水(如经阳离子交换器处理后的水,因 H?与 HCO??反应生成大量 CO?)从除碳器顶部进入,通过布水装置(如多孔板、喷头)均匀喷洒在填料表面,形成薄膜或液滴。
-
气液接触:同时,鼓风机从底部通入空气(或抽风机从顶部抽气),空气与水在填料层中逆向充分接触。由于空气中 CO?含量极低(约 0.03%),水中 CO?的分压远高于气相,根据亨利定律,CO?从水中逸出并混入空气。
-
排气与出水:含 CO?的空气从顶部排气口排出,脱除 CO?后的水从底部集水装置流出,CO?浓度可从数 mg/L 至数十 mg/L 降至 5mg/L 以下(甚至 1mg/L 以下)。
除碳器通常为立式圆柱形设备(材质多为不锈钢、玻璃钢或碳钢衬胶),主要部件包括:
-
壳体:容纳填料和水流的主体,顶部设进水口和排气口,底部设出水口和进气口。
-
布水装置:位于顶部,将进水均匀分布成细小液滴或薄膜,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(常见形式:多孔布水板、莲蓬头、旋转布水器)。
-
填料层:核心接触单元,作用是增加气液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。常用填料为聚丙烯多面空心球 、鲍尔环、阶梯环等,具有比表面积大(50-200m2/m3)、空隙率高(≥90%)、耐腐蚀性强的特点,高度通常为 1.5-2.5m。
-
鼓风 / 抽气系统:
-
鼓风式:底部设鼓风机,通入空气(正压操作),适用于中小型系统;
-
抽气式:顶部设抽风机,形成负压环境(更利于 CO?脱除),适用于大型系统或对脱碳效率要求高的场景。
-
集水装置:位于底部,收集脱碳后的水,通常为多孔板或漏斗形结构,确保水流均匀排出。
-
脱碳效率高:可将水中游离 CO?浓度从 50-100mg/L 降至 5mg/L 以下(高效除碳器可达 1mg/L),脱除率≥90%。
-
降低后续负荷:水中 CO?含量降低后,可减少阴离子交换器中 OH?的消耗(CO?与 OH?反应生成 HCO??),延长树脂再生周期,降低酸碱耗(可减少阴离子交换器再生剂用量 30%-50%)。
-
提升水质稳定性:去除 CO?后,水中 H?浓度降低(pH 值升高),减少管道和设备的腐蚀风险(尤其对锅炉给水、循环水系统)。
-
能耗低:主要能耗来自鼓风机或抽风机,运行成本远低于化学除碳(如投加碱剂)。
除碳器是中高压锅炉水处理、纯水制备、工业循环水等系统的关键预处理设备,典型应用场景包括:
-
阳离子交换器之后:
-
生水经阳离子交换器处理后,水中 Ca2?、Mg2?等阳离子被 H?取代,HCO??与 H?反应生成 CO?(反应式:H? + HCO?? → CO?↑ + H?O),导致水中 CO?浓度大幅升高(可达 50-100mg/L)。除碳器可高效脱除这些 CO?,避免其进入阴离子交换器消耗树脂交换容量。
-
反渗透系统之后:
-
反渗透产水虽去除了大部分盐类,但仍可能残留少量 CO?(因 CO?易透过反渗透膜)。除碳器可降低产水的碳酸浓度,为后续混床或 EDI 系统减负,提升产水纯度。
-
锅炉补给水处理:
-
锅炉给水中的 CO?会导致管道 “酸性腐蚀”(CO? + H?O → H?CO?),除碳器可将 CO?降至 5mg/L 以下,配合氨化处理(调节 pH 至 8.5-9.2),有效防止腐蚀。
-
工业循环水系统:
-
循环水在冷却塔中与空气接触,可能吸收 CO?导致 pH 下降,除碳器可维持水质 pH 稳定,减少缓蚀剂投加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