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0L采用高密度聚乙烯,按国际标准一次注塑成型; 【可挂车设计】可实现直接与压缩垃圾车对接作业; 【活动脚轮】桶底采用活动脚轮设计,移动运输方便; 【抗压密封】具有抗强压,抗冲击,密封式存放,方便移动等特点。 【颜色多样】有绿、蓝色可供选择,量大可定制颜色。
在今年两会上,四川省两会代表委员,四川师范大学谢元鲁教授提交建议,呼吁成都市加大垃圾分类工作力度,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总量,倡导低碳生活方式,促进成都市建设“世界田园城市”。
回顾起来,中国的垃圾分类历史已有15年。1996年底,环保组织“地球村”率先把垃圾分类的概念引入中国,并进入北京社区试点。但这15年来,北京作为全国最早实践垃圾分类的城市却收效甚微,甚至还面临“垃圾围城”的窘境。这也是全国大多数城市在垃圾问题上的一个缩影。
有代表提出说,垃圾分类的一环节应该从民众做起,如果能够在最初阶段实现分离,会省很多的力。这十五年来,“垃圾分类”几乎人人赞同,但践行起来,就没那么容易了。那么,收效不好的原因在哪呢?
垃圾分类,首先要把垃圾正确地扔进垃圾筒。人们虽然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,可很多人其实不懂如何分类,大多数人并不能清楚地判断,哪些东西是可回收的,哪些东西是不可回收的。看看大街上的分类垃圾筒,可燃垃圾中充斥着塑料袋,不可燃垃圾里也混入了果皮。这样还是乱扔,跟没有分类还是没有区别,因此要想把垃圾分类做好,首先得把规则弄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让大家知道。
以前看过新闻说日本的垃圾分类细致程度在世界都非常有名。在东京,垃圾分类可以细到十几种,罐,瓶,盒等等都要分别开来,此外不同的日子只能扔不同的垃圾,比如每周只有周一周三扔可燃,周二周四扔不可燃等。这是个很琐碎和麻烦的过程,对于初到东京没有如此分类经验的人来说,理所当然地觉得开始一定会手足无措,但实际上适应起来却很简单。因为当你一入住住所,就会收到房东给你的日历,上面会用不同的颜色标注每天能扔的不同垃圾种类。而在公用厨房的分类垃圾筒上,并不是只有简单的“可燃物”“不可燃物”的标签,而是会简要地描述哪些是可燃的,哪些是不可燃的。至于不同材质的瓶罐盒都有单独的垃圾箱,也会告诉你简单水洗等处置要求。这下对于新来者就容易多了,我只要依照箱子上的指示就能判断每样垃圾的去处,久而久之对于垃圾分类的规则也会越来越清晰。其实这标签的小小变化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事,多印一些说明,在垃圾桶上标上宣传画,指明这里应回收哪类垃圾,这样就是很直观注释说明,大家每次扔垃圾时有凭可循,会方便很多。这么每天反复地实践,规则也就会记得越来越清楚了,渐渐把分类变成了生活习惯,扔垃圾时就有意识地分装,也就没有那么烦躁了。
市民开始正确地把垃圾分装了,这接下来的步骤呢?就是环卫工作人员对分好类的垃圾,也得区别性对待。去年《中国青年报》曾报道,北京西城区、宣武区的垃圾分类示范社区里,民众们坚持把垃圾分类了,可由于垃圾分类回收量的不足,各类垃圾最后还是被环卫车又搅在一起送去了城郊的处理厂,使得居民做的分类都成了无用功。垃圾分类流于形式,人们渐渐也就没了积极性。说到底,要想让人们更好地树立起垃圾分类的意识,还是得让大家看到这么做真的是有用。
垃圾分类是为了下一步的垃圾处理,处理好垃圾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,因此只有每一步都能切实顺畅地串联进行下去,最终真的实现垃圾分类处理,大家才会有动力继续执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