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香港首尔如何分类垃圾 台湾 严厉执行“垃圾不落地”政策。在台北的小区里,几乎看不到垃圾桶、垃圾箱、密闭式清洁站等生活垃圾暂存和中转设施,清洁队和居民约定垃圾收运时间,在约定时间统一收集垃圾。如果不分类,在收运时将被拒收,甚至要被处罚1200元到6000元新台币。一旦被发现使用非专用袋装垃圾或伪造专用垃圾袋,除了缴纳高额罚款,还会面临2至7年的有期徒刑。 香港 香港的垃圾分类并非强制性,但为了推行垃圾分类,香港在对公民的宣传和教育上不遗余力。香港小学生在入学时,会受到充分的环保理念教育。 首尔 首尔,要求居民必须将垃圾装进垃圾专用塑料袋,这些垃圾袋有2升、5升、10升、20升等几种,政府将市民应缴纳的垃圾处理费折合在塑料袋的价格中,因此这种垃圾袋的价格超过一般塑料袋,而且不同的颜色代表可以装的垃圾不一样,比如绿色只能装餐厨垃圾,灰色只能装不可回收垃圾等。在首尔,如果居民不用专用垃圾袋,而是随便用别的袋子扔垃圾,将会被重金处罚。
每只塑料垃圾桶均装有小轮胎,方便推行;
·塑料垃圾箱盖可防垃圾气味散发,更可防止蚊虫、苍蝇滋生,更卫生;
·体积大、尖利、肮脏的垃圾/物件可随流动塑料垃圾桶一起运走,更方便、更安全。
垃圾分类,有的小区能够持之以恒,有的却为何成了摆设?仔细想想,既“卡”在运营模式上,更“卡”在观念上。
梅岭园的生化处理设备由环卫公司运营,在政府提供部分支持下,有效地解决了资金问题,设备有专人管理,10多年运行正常;反观虹桥帝梵尼小区,同样的设备,接手的物业公司缺乏积极性,设备一建成就“束之高阁”了。
另一方面,居民要养成分类收集的习惯,也有一个过程。特别在试点的初期,居民若认同这种做法,就能够形成良性循环。毕竟,大多数居民的环保觉悟不是天生的,需要大力宣传引导,需要有人来带头,需要有人来管理提醒,进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。而当一件好事能够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,就能成为一座城市的“环保行动”,反过来又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。
倡导垃圾分类是一场长期的战役,不仅需要各项实用技术开发与应用,更需有关部门“因地制宜”,针对每个区域、不同小区,制定有效的运行模式和机制,逐步引导老百姓养成全民垃圾分类的好习惯。否则,垃圾分类和减量化,就永远只能停留在“试点阶段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