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面“头痛”甘蔗皮 城管送来垃圾桶 延安西路,一直以来都是芜湖县城区车流、人比较集中的主要街道。在路面较窄的西段一侧集中着五家水果店。水果店门前的果皮让保洁人员头痛不已。店家为招揽生意,常常会临街叫卖甘蔗。甘蔗、菠萝等果皮遍地,招来苍蝇不说,也影响了城市市容。环卫工人的大笤帚,总要在此处忙碌相当长的时间。 面对这一难题,芜湖县城管大队没有生硬地搬出城市管理条例,而是因势利导,免费为延安西路五家水果店配备了个‘大个头’垃圾桶,引导他们在规范经营的同时,维护市容环境。 如今该路段的道路畅通了,走过路面的市民不用再捂鼻子了,对此举市民都拍手称好。这样做,不但解决了甘蔗皮、渣污染环境的问题,给水果经营业主丢弃垃圾提供了工具。

塑料垃圾桶对于更多的清洁上也有着完好的展现,我们习惯性的将垃圾扔入垃圾桶,对于现在很多的小孩,也会拥有着较好的教育意义,促使着在使用中也还是可以呈现出不同于材质中的使用方式。易于清洁也是塑料垃圾桶具备着的优势,更多的展现出垃圾桶在使用中更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。
塑料垃圾桶,重量轻,清洁起来也不用太费力气,不仅清洁方便,使用寿命也比较 长,在外观上,花样的选择性也比较多,较为适合家用。通常人们使用的时候习惯套上垃圾袋,就更能够保持垃圾桶的洁净了。
以前看过新闻说日本的垃圾分类细致程度在世界都非常有名。在东京,垃圾分类可以细到十几种,罐,瓶,盒等等都要分别开来,此外不同的日子只能扔不同的垃圾,比如每周只有周一周三扔可燃,周二周四扔不可燃等。这是个很琐碎和麻烦的过程,对于初到东京没有如此分类经验的人来说,理所当然地觉得开始一定会手足无措,但实际上适应起来却很简单。因为当你一入住住所,就会收到房东给你的日历,上面会用不同的颜色标注每天能扔的不同垃圾种类。而在公用厨房的分类垃圾筒上,并不是只有简单的“可燃物”“不可燃物”的标签,而是会简要地描述哪些是可燃的,哪些是不可燃的。至于不同材质的瓶罐盒都有单独的垃圾箱,也会告诉你简单水洗等处置要求。这下对于新来者就容易多了,我只要依照箱子上的指示就能判断每样垃圾的去处,久而久之对于垃圾分类的规则也会越来越清晰。其实这标签的小小变化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事,多印一些说明,在垃圾桶上标上宣传画,指明这里应回收哪类垃圾,这样就是很直观注释说明,大家每次扔垃圾时有凭可循,会方便很多。这么每天反复地实践,规则也就会记得越来越清楚了,渐渐把分类变成了生活习惯,扔垃圾时就有意识地分装,也就没有那么烦躁了。
市民开始正确地把垃圾分装了,这接下来的步骤呢?就是环卫工作人员对分好类的垃圾,也得区别性对待。去年《中国青年报》曾报道,北京西城区、宣武区的垃圾分类示范社区里,民众们坚持把垃圾分类了,可由于垃圾分类回收量的不足,各类垃圾最后还是被环卫车又搅在一起送去了城郊的处理厂,使得居民做的分类都成了无用功。垃圾分类流于形式,人们渐渐也就没了积极性。说到底,要想让人们更好地树立起垃圾分类的意识,还是得让大家看到这么做真的是有用。
垃圾分类是为了下一步的垃圾处理,处理好垃圾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,因此只有每一步都能切实顺畅地串联进行下去,最终真的实现垃圾分类处理,大家才会有动力继续执行。

